宗教改革
随着14世纪以来兴起的突出人文主义的欧洲
文艺复兴运动,以及16世纪教会内部爆发的
宗教改革运动,天主教又一分为二,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、被统称为新教的一些新宗派,形成
旧教、
新教的对立。
1517年,神学家
马丁·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贴出《九十五条论纲》,反对台彻尔销售教廷
赎罪券等,由此揭开了
宗教改革的序幕。他的工作引发了由数位基督徒学者和领袖所领导的更深入的运动,包括乌尔里希 .
茨温利和
约翰·加尔文。这些新教会被称为抗议宗(新教)。从此开始近代基督教的发展,其三大系派(
天主教、
正教、
新教)基本定型,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,造成全球性影响。
宗教改革运动促成天主教会内部实行一些革新措施,并产生出新型修会
耶稣会。其会士不穿僧衣,不住修道院,深入到世界各地开展广泛的传教活动,兴起天主教会海外传教高潮。同时,在17世纪初,欧洲启蒙时代不可知论、泛神论、无神论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蔓延西欧大陆,越来越多的人退出教会,整个基督教社会都陷入信任危机。
17世纪,英国爆发了
清教徒革命。18世纪,伴随着美国的
大觉醒运动为代表,以及信仰复兴运动、再临运动、
五旬节运动在内的宗教运动陆续发起,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兴宗教和邪教组织,并波及到欧洲与世界各地。
现代时期
19世纪后期,
教皇国其大部分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,1929年《拉特兰条约》签订后改称梵蒂冈国,1984年又与意大利政府签署协定,不再把
天主教作为意大利的国教,但
罗马教廷仍为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和最高权利机构。20世纪的现代天主教以教会革新与对话运动、其本色化和多元趋势,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时代发展的适应为特色。
随着近现代以来的
启蒙运动、
大觉醒运动、
唯物主义、
浪漫主义、
现实主义等思潮的不断涌现,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震荡,新教神学理论亦呈多元和分化局面。一些被压迫民族利用宗教为其生存而斗争,则使基督教有了新的政治色彩。
另外,
东正教在近现代继续形成新的自主教会和自治教会。
1910年以来,教会内部开始形成基督教“普世合一”运动。新教各派曾于1921年成立国际宣教协会,此后新教和东正教各派又于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
世界基督教协进会(即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)。距2016年的统计,基督教各派已分布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信徒人数达24.6亿之多,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3%。但其发展也受到政教分离、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冲击,经历内部的革新与重建,原主流教会人数减少,教派分化加剧,并出现各类本色教会和自立教会运动。